安徽财经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修订)
发布时间: 2019-10-24   浏览次数: 543

关于印发《安徽财经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校政字〔2018〕16号

各处级单位:

《安徽财经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已经201835日校长办公会议审议修订,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安徽财经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安徽财经大学

                           201836

安徽财经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经201835日校长办公会审议修订)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皖政办秘〔2015207号)精神, 进一步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合学校实际,修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的灵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学校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坚持创意促进创新、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新时代现代经济发展需要;加强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促进课堂教学、科学研究与创新创业三结合。学校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目标,以“新经管”建设工程为目标,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构建课程体系为重点,以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为抓手,将创新创业教育覆盖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面提升我校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本目标

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导向,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营造校园创意、创新、创业的氛围,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学生个性化发展、创新创业实践和职业规划的“四个结合”,逐步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形成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所合作、校校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构建创新创业教学、竞赛、培训、实践、研究和保障“六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努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应用性专门人才。

三、主要实施措施

(一)做好顶层设计

校长办公会每年至少1次专题研究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围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组织教务处、团委、学生处、研究生处、招生就业处等部门及相关学院,充分征求广大师生、校友、知名企业家等意见,在广泛调研和深入研讨的基础上,确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规划和发展路径。充分发挥创业学院的作用,按照“职能统筹、协同运作;平台对接、协调配合;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思路,统筹现有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资源,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指导与服务。

(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1.优化专业设置。规范专业规格,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控制专业规模,严格专业申报条件。制定专业质量标准,明确专业建设基本内容和要求,强化内涵建设,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对专业建设的支撑作用,最大程度地把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专业建设的优质资源,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专业。

2.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机制。实施毕业生就业年度报告制度,结合国家和学校专业评估结果,建立良性专业结构“大类招生、中期分流”机制。加大学生专业选择的职业测评指导及未来发展指导,加大学生专业选择对学校专业设置的权重。完善学科专业预警、退出管理办法,对部分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或者没有学生愿意就读的专业进行改造、调整直至停止招生。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推进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机制。推行跨学院或者按学科群进行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打通一级学科或专业类下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

2.深化校企、校地、校所、校校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深入推进和实施“卓越计划”,多形式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搭建公共平台,利用社会资源,推进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高校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逐步建立起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实践教育中心体系。

3.构建国(境)外联合培养新模式。实施“中外合作培养”计划等,构建人才培养国际化新途径、新体系;实施大学生国际交流能力培育计划,提升学生国际交流能力和跨文化理解沟通能力。

(四)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群。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必修课程,以及创新思维与方法、创业学、创业管理、机会识别与企业创意等平台选修课程,鼓励各教学单位面向本学院相关专业学生开设有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以经管跨专业实验室建设为基础,大力支持开设创新创业实训和模拟指导类课程,助力学生创业成功。面向全体毕业生开设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

2.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专业教育。通过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开设相关通识课程,鼓励学院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规范专业实习管理;严格毕业论文(设计)审查,引导学生选择具有实践性、创新性的选题;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纳入本科教学评估体系和研究生质量管理评价体系。

3.鼓励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教学研究。在教学改革建设项目中,增设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领域,鼓励教师开展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及相关研究工作。在未来5年内,制作3—5门创业类视频公开课程,积极引进优质MOOC资源课程,整合形成网上创业课堂。加强教材建设,在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专业特色和培养计划,以及借鉴国内外高水平教材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创新创业教育系列教材。

(五)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专业队伍

1.组建专兼结合、校内外共建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根据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的不同模块课程要求,整合一批具有创新创业指导经历、理论研究深厚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组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专业队伍。主要包括以工商管理学院、金融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艺术学院等相关专业师资为主,建设一支创新创业基础理论教学师资队伍;以各相关学科专业的创业创新师资为依托,组建创新创业专业通识课程师资队伍;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知名企业家、成功创业者、风险投资人等担任创新创业授课合作教师,组建创新创业实训课程师资队伍。建立师资导师库,实行动态管理。

2.加强创新创业师资培训。依托学校师资能力发展中心和创业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轮训;充分利用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的优质课程资源,组织教师参加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学习;每年选派一批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和管理人员赴国内外一流大学进行短期交流培训,提升创新创业教学、研究和管理水平;支持创新创业教师到国家级创业园区、著名企业微创平台等挂职锻炼,增强实践经验。

3.鼓励教师进行科技成果的创造、使用和转化。加快完善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 并鼓励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六)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1. 加强各类专业实验室、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客实验室、科研实验室等创新创业类平台建设。加快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建设,鼓励学院积极申报“创客”实验室,整合资源做好“创客”实验室(工作室)软、硬件建设;推进跨学院、跨学科的公共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优先支持优势学科筹建虚拟仿真实验室,持续推进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扩大学校实验室的开放范围和力度,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开放性实验项目,推动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共享。

2.完善创业学院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依托创业学院、学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成大学生创业事务运营办公室、创业培训室、创业沙龙室、创业生涯辅导室、创业团队招聘面试室、创客空间等功能区,配备免费的场地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和设备,为学生开展创业训练和实践提供必要的软硬件条件;修订《安徽财经大学创业学院管理办法》、《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办法》,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运行、学生创业项目的遴选、入驻和退出等机制,提供相应的创业指导、咨询服务等配套措施,选拔、鼓励更多的学生进入创业学院学习,遴选学生创业项目进入基地进行孵化等。通过开发网上商城,打造网上创业实践平台。

3.建好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创业实习基地。支持学院(部)和行业、企事业单位联合共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实习实训基地、研究生挂职锻炼示范基地等。结合就业市场,与招聘单位共建校外创业实习基地,拓展大学生创业的外部资源。进一步完善联合培养人才机制,鼓励校企共同参与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实施、学生成绩评定等环节。

(七)加强创新创业实践

1.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建设。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修订完善《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支持并鼓励教师吸收学生参与自身科研项目;学院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立项后的建设、结项验收工作;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的实践项目作为入驻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项目的重要来源,促进落地转化。

2.支持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竞赛活动。加大对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的支持力度,扩大学生参与面,促使学生在竞赛中激发创意,提升创新、营销和团队合作的能力,重点支持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教育部重点支持的18项赛事活动。拓展竞赛和创新活动基地,为学生打造高起点的创新创业平台。建立科学、高效的竞赛管理模式,加强竞赛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效率。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做好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创新创业竞赛,打造一批具有我校特色的竞赛品牌。

3.做好创新创业第二课堂教育活动。鼓励成立各类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充分发挥学校创业协会、KAB创业俱乐部等学生社团的作用,多种渠道支持促进学生创新创业团体健康发展;整合优秀校友及社会资源,定期开展校友论坛;加强与创新创业校外活动平台的合作,开展创业论坛,多渠道搭建创新创业思想和经验交流平台,营造创新创业、成长成才的良好氛围。

(八)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激励制度

1.进一步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合理设置创新创业学分,探索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奖助学金,修订完善安徽财经大学关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相关制度,将学生开展学术研究、学科竞赛、科技发明、自主创业等创新创业实践等情况折算为学分或替代。为学生创新创业开辟绿色通道,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辅修专业学习。

2.深化学籍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为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的管理制度,鼓励学生休学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申报获批创新创业休学的本科生实施最长可休学4年的学籍管理。

3.健全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激发教师投身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的积极性。根据形成科技成果的资金来源的比重不同(纵向、横向),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分配比例有所差异的机制;坚持权责一致、利益共享、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原则,健全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由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反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考评激励机制。

(九)强化创新创业服务

1.加强和改进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加强国家、省、市创新创业优惠扶持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工作,扩大政策知晓面;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培育创新创业项目;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积极开展SYBKAB等创业课程培训,搭建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基地”五到位,持续帮扶、全程指导自主创业学生,逐步形成“需求、平台、服务、转化”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2.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注重文化引领,把创新创业文化特别是创客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有重点、分层次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与企业家面对面、创业沙龙等活动,及时推广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选树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典型,不断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和勇气,努力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氛围环境。

3.加强宣传引导。选树学生创新创业成功典型,通过评先奖优、宣传、表彰、汇编创新创业优秀案例等形式,培养创客文化,努力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氛围环境。

四、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由校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及学院(系)领导任组员,全面领导,统筹协调,着力形成“学院(部)主要负责、部门协调支持、教师积极参与、学生踊跃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新格局。

(二)健全制度体系

梳理、规范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项目管理、实践活动、学分认定、学籍管理等相关制度,完善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休学创新创业弹性学制;建立和完善与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地方政府、科技园、企业等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合作机制。

(三)完善配置资源

配备创新创业专职教育和管理人员;优化学校经费支出结构,多渠道统筹安排资金,积极争取社会资金,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场地,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坚实保障,切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Top